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(2025—2029 年)的通知
来源:湖南省教育厅官网 时间:2025-06-27
各省 、 自 治 区 、直辖市教育厅 (教委)、财政厅 (局), 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教育局 、财政局:
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体工作部署 , 教育部 、 财政部 (以下简称两部) 决定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 (2025— 2029 年)(以下简称第二 期 “双高计划 ”)。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。
一 、总体要求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, 深入贯彻党的二 十大和二 十届二 中 、 三中全会精神 , 全面贯彻全国教育 大会精神 ,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, 以办学能力高水平 、产教融 合高质量为 目标 ,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关键, 深化育人方式 、 办学模式 、 管理体制 、保障机制改革 , 加强质量 标准和规范探索 , 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, 推动职业教育与国 家战略布局 、 重点产业需求 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、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相结合 ,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、助力高质量发展 , 为支撑中 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。
教 育 部 财 政 部
2025 年 1 月 23 日
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体工作部署 , 教育部 、 财政部 (以下简称两部) 决定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 (2025— 2029 年)(以下简称第二 期 “双高计划 ”)。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。
一 、总体要求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, 深入贯彻党的二 十大和二 十届二 中 、 三中全会精神 , 全面贯彻全国教育 大会精神 ,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, 以办学能力高水平 、产教融 合高质量为 目标 ,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关键, 深化育人方式 、 办学模式 、 管理体制 、保障机制改革 , 加强质量 标准和规范探索 , 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, 推动职业教育与国 家战略布局 、 重点产业需求 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、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相结合 ,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、助力高质量发展 , 为支撑中 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。
工作中要做到: 坚持需求导向 ,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 、 重点产 业 、“一体两翼 ”、 高品质民生 、 边疆职教 、 职教出海等领域需 求 , 国家宏观布局 、地方统筹建设 , 在对接需求的基础上支持建 设 “服务好 、支撑好 ” 的专业群 , 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体系 。 坚持 产教融合 , 统筹推进第二 期 “双高计划 ” 与市域产教联合体 、行 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, 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 , 深化校企合作 办学 、 合作育人 、 合作就业 、 合作发展 ,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。 坚持质量为本 ,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, 校企共同打造匹配 需求的金专业 、金课程 、金教材 、金教师 、金基地 , 引领提升关 键办学能力 , 夯实职业教育新基建 。 坚持标准引领 , 构建贯穿项 目遴选立项 、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标准框架 , 围绕专业 群思政工作的引领度 、 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、 条件基础的支撑度 、 建设措施目标的可达成度 、政策机制的保障度和成果成效的贡献 度开展评价 , 引领职业教育持续改革发展 。
主要目标是: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 求 , 集中力量建设 6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16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, 系统推进专业 、课程 、教材 、教师 、 实训基地等教学 关键要素改革 , 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 、 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 式 , 持续打造中国特色 、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品牌 , 大力培养大 国工匠 、 能工巧匠 、 高技能人才 , 加快构建服务区域发展 、支撑 产业发展 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职业教育新布局 。
主要目标是: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 求 , 集中力量建设 6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16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, 系统推进专业 、课程 、教材 、教师 、 实训基地等教学 关键要素改革 , 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 、 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 式 , 持续打造中国特色 、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品牌 , 大力培养大 国工匠 、 能工巧匠 、 高技能人才 , 加快构建服务区域发展 、支撑 产业发展 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职业教育新布局 。
二 、改革任务
(一)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 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, 塑造立德 树人新格局 。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 , 发挥 “双带头人 ” 示范 引领作用 , 增强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 。 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 案例 , 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, 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 和阵地 。 完善德技并修 、工学结合育人机制 , 挖掘行业企业思政 育人元素 , 将劳模精神 、 劳动精神 、 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 教学 。
(二)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
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 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 的作用 , 集聚资金 、技术 、人才 、政策要素 , 推动各类主体深度 参与专业群建设改革 。创新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, 健全 议事决策组织机构 , 政府 、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人才培养 、技术 服务 、公共服务平台 , 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 , 服务区域发展 , 支 撑产业发展 。
(三)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
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 , 精准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,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, 优化专业群课程体 系 、 实践教学体系 。 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, 稳步扩大中高 、 中本 、 高本衔接贯通培养规模 , 服务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全面发 展 。探索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多形式衔接 , 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 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。健全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和群内专业动 态调整机制 , 快速响应产业变革的最新要求 。
(一)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 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, 塑造立德 树人新格局 。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 , 发挥 “双带头人 ” 示范 引领作用 , 增强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 。 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 案例 , 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, 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 和阵地 。 完善德技并修 、工学结合育人机制 , 挖掘行业企业思政 育人元素 , 将劳模精神 、 劳动精神 、 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 教学 。
(二)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
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 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 的作用 , 集聚资金 、技术 、人才 、政策要素 , 推动各类主体深度 参与专业群建设改革 。创新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, 健全 议事决策组织机构 , 政府 、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人才培养 、技术 服务 、公共服务平台 , 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 , 服务区域发展 , 支 撑产业发展 。
(三)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
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 , 精准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,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, 优化专业群课程体 系 、 实践教学体系 。 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, 稳步扩大中高 、 中本 、 高本衔接贯通培养规模 , 服务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全面发 展 。探索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多形式衔接 , 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 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。健全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和群内专业动 态调整机制 , 快速响应产业变革的最新要求 。
(四) 建设一流核心课程
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 , 组织企业大师 、 学校名师 、教育专 家等 , 对接企业岗位标准 、 工序流程 、 典型项 目 , 绘制能力图 谱 , 更新课程内容 、 开发新课程 。 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成 长规律 ,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, 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 , 建立新型师 生关系 , 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、 深度学习 。创新课业评价方式 , 加 大企业评价权重 , 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, 持续提升课 堂教学质量 。
(五) 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
建立多方参与的教材开发机制 , 将最新课程改革成果应用于 教材建设 。 以真实生产项目 、典型工作任务 、工程实践案例等为 载体 , 开发适用于模块化教学 、通俗易懂的 “活页式 ”教材 。 引 入企业操作手册 、培训手册 、培训包 , 开发包含工作计划书 、质 量检测手册 、工具书等内容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。 基于专业数字资 源 , 开发生动形象 、 互动性强的数字教材 。 健全教材管理制度, 落实教材 “凡编必审 ”“凡选必审 ”,严格执行审核 、选用标准和 程序 。
(六) 建设高水平双 师队伍
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 , 组织企业大师 、 学校名师 、教育专 家等 , 对接企业岗位标准 、 工序流程 、 典型项 目 , 绘制能力图 谱 , 更新课程内容 、 开发新课程 。 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成 长规律 ,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, 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 , 建立新型师 生关系 , 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、 深度学习 。创新课业评价方式 , 加 大企业评价权重 , 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, 持续提升课 堂教学质量 。
(五) 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
建立多方参与的教材开发机制 , 将最新课程改革成果应用于 教材建设 。 以真实生产项目 、典型工作任务 、工程实践案例等为 载体 , 开发适用于模块化教学 、通俗易懂的 “活页式 ”教材 。 引 入企业操作手册 、培训手册 、培训包 , 开发包含工作计划书 、质 量检测手册 、工具书等内容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。 基于专业数字资 源 , 开发生动形象 、 互动性强的数字教材 。 健全教材管理制度, 落实教材 “凡编必审 ”“凡选必审 ”,严格执行审核 、选用标准和 程序 。
(六) 建设高水平双 师队伍
传承发扬教育家精神 , 引导教师扎根教学一线 、躬耕教育实 践 , 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。创新企业人员聘用机制 , 设立产业 教授特聘岗 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, 吸引大国工匠 、 能工巧匠 、技 能大师 、技艺传承人兼职兼课 。 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, 建设教 师企业实践基地 , 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岗锻炼 , 参与企业 生产运营和技术创新 。探索 “教师教学档案袋 ” 制度改革 ,促进 教师专业化发展 。 探索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 , 有组织开展校企 、 校校联动的教研活动 , 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。
(七)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
整合园 区 、 企业 、 学校资源 , 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 设 , 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 。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 、 开放共享 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, 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 , 开发和推广典 型生产性实训项 目 。 利用 5G+ 、人工智能 、 大数据等技术 , 建设 数字远程实训平台 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 。 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 度 , 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 。
(八) 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
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 , 推动专业群数字 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。 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, 探索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。 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 设 , 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空间 , 建立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数据 库 。 推动学生学业评价 、教师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。 加强新技 术应用培训 ,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。
(九)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
坚持教随产出 、校企同行 , 开展海外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, 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 。 紧 密服务境外办学需求 , 开发优质 、适用的国际化专业标准 、课程 标准 、教学资源 、教学装备 。 立足区域 、 因地制宜 , 规范化运营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 目 , 探索建设海外工程技术学院, 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。
(七)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
整合园 区 、 企业 、 学校资源 , 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 设 , 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 。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 、 开放共享 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, 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 , 开发和推广典 型生产性实训项 目 。 利用 5G+ 、人工智能 、 大数据等技术 , 建设 数字远程实训平台 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 。 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 度 , 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 。
(八) 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
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 , 推动专业群数字 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。 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, 探索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。 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 设 , 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空间 , 建立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数据 库 。 推动学生学业评价 、教师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。 加强新技 术应用培训 ,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。
(九)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
坚持教随产出 、校企同行 , 开展海外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, 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 。 紧 密服务境外办学需求 , 开发优质 、适用的国际化专业标准 、课程 标准 、教学资源 、教学装备 。 立足区域 、 因地制宜 , 规范化运营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 目 , 探索建设海外工程技术学院, 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。
三 、组织实施
两部联合制定第二 期 “双高计划 ” 工作方案和标准框架 (见 附件 1 、2), 确定各地建设单位名额及布局重点 (见附件 3), 牵 头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, 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跟踪 指导 。各地将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中长期规划 , 建立教 育 、财政和有关部门会商机制 , 定期调度项目建设 , 确保建设成 效 。 学校加大与举办方 、 行业 、 企业的沟通 , 多渠道筹措资金, 争取政策支持 , 鼓励专业群改革创新 , 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制度 ,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。
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对第二 期 “双 高计划 ” 给予奖补支持 , 发挥引导作用 , 每个高水平专业群每年 支持 1000 万元 。 各地建立健全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 制度 , 突出改革和绩效导向 , 对建设单位给予重点支持 。 有关部 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 、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。 项 目建设 单位以服务求生存 、 以贡献求发展 , 积极筹集社会资源 , 增强自 我造血功能 。
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, 引导高职学校坚定服务导向的 办学理念 。 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 , 定期跟踪评价 。 优化信息采集 与绩效管理 , 强化过程评价 、探索增值评价 、健全综合评价 。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指导学校开展年度绩效自评 。 两部 在学校自评 、省级评价的基础上 , 开展中期和实施期结束后绩效 评价 。 加强不同阶段绩效评价的工作衔接和结果应用 , 将绩效评 价结果作为完善相关政策 、调整项目建设单位和中央财政奖补资 金的重要依据 。
本通知有效期 5 年 , 相关文件与本通知不符的 , 以本通知 为准 。两部联合制定第二 期 “双高计划 ” 工作方案和标准框架 (见 附件 1 、2), 确定各地建设单位名额及布局重点 (见附件 3), 牵 头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, 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跟踪 指导 。各地将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中长期规划 , 建立教 育 、财政和有关部门会商机制 , 定期调度项目建设 , 确保建设成 效 。 学校加大与举办方 、 行业 、 企业的沟通 , 多渠道筹措资金, 争取政策支持 , 鼓励专业群改革创新 , 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制度 ,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。
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对第二 期 “双 高计划 ” 给予奖补支持 , 发挥引导作用 , 每个高水平专业群每年 支持 1000 万元 。 各地建立健全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 制度 , 突出改革和绩效导向 , 对建设单位给予重点支持 。 有关部 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 、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。 项 目建设 单位以服务求生存 、 以贡献求发展 , 积极筹集社会资源 , 增强自 我造血功能 。
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, 引导高职学校坚定服务导向的 办学理念 。 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 , 定期跟踪评价 。 优化信息采集 与绩效管理 , 强化过程评价 、探索增值评价 、健全综合评价 。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指导学校开展年度绩效自评 。 两部 在学校自评 、省级评价的基础上 , 开展中期和实施期结束后绩效 评价 。 加强不同阶段绩效评价的工作衔接和结果应用 , 将绩效评 价结果作为完善相关政策 、调整项目建设单位和中央财政奖补资 金的重要依据 。
教 育 部 财 政 部
2025 年 1 月 23 日
- 上一篇: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
- 下一篇:没有了